近期跟朋友交流,大家讨论了关于未来有哪些项目适合投资的话题。我总结了一个观点“凡是能被清晰确定的项目或产品,就已经走在了死亡的道路上。”因为当前社会的信息流动非常快,你能做的东西,别人大概也能做。国内的制造业之所以卷无止境,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。所以,现阶段如果有成功的项目也很难再被清晰的定义出来了,我们只能去找一个相对确定的方向,然后往这个方向去摸索或壮着胆子往前冲。
如果要给现在的制造业贴个标签,我觉得可以是“确定性死亡时代”,而要在这样的时代中生存下去,要么比别人有背景,要么比别人快。关于比别人有背景,可以理解成渠道。这个渠道或许来源于特权,或许来源于相关股东的资源,或许来自于亲戚朋友,也或许来源于一单一单服务积累的口碑,创业团队打造人设所带来的品牌效应等。总之,当你具有一定的背景时,你跟同行一样的产品,但在别人眼里已经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。这种情况下,自然能在内卷过程中找到自身的生存圈。
当然,关于上面的比别人有背景,作为民营小企业,这方面的先天特权或关系还是比较弱一些的,更多的还是后天的积累与对客户的真诚付出。这种后天积累出来的渠道,可能也称不上起步阶段的背景,只能算活命的方向,能否达成还要看团队造化。因此,让我们把关注点放到比别人快这一条上。
比别人快,基本就是字面意思了,当市场出现需求或客户有要求的时候,你能够比其他人更快的反应过来,达成相关产品或服务。正如大家所能感受到的,当今国内的制造业就犹如流行感冒一般,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,一旦某个产品或业务能够赚钱,很多企业都会纷纷入场跟进。我们一方面可能会抱怨同行竞争没有底线,相互拆台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一个新产品之所以吸引你入场,肯定是因为有些公司靠这个产品赚到钱了,或者有巨大的盈利希望。而当你反应过来想入场淘金的时候,却只能看到人头攒动了。归根结底还是太慢了。
现在的制造行业内同行间的关系,像极了在森林里遇到熊的两个人,你只要跑的比你同行的人快就可以了。这种快在企业层面上反应出来就是:对未来方向的感知很敏锐,在客户和市场需求的获取上能快人一步,在项目的技术响应上能迅速应答等。市场的体量是有限甚至微小的,但对于早期的企业终究是不错的恩赐。关键点就在于,你能否成为这一小撮比别人快的企业。
要想做到比别人快,肯定不是在目标非常清晰了的时候,你冲过去比别人快,这就像股票涨起来了冲过去的大概还是接盘的。这种快应该是一种潜藏,一种布局,一种顺势而发。潜藏指的是缩短与目标之间的距离,哪怕目标是模糊的也没关系;很多人看猎豹捕食的快是看到了它们的迅若闪电,但没有看到在发起冲击前的蛰伏和逼近,那段被拉近的距离更是它快的一部分。对于我们企业而言,就是确定一个相对正确的方向,然后开始积累,拉近距离。这种时候,往往不会有看得见的成果,但却是后续爆发的基础。难点就在于领头人是否具备超前的眼界来判断这样一个方向。
布局所对应的快相对好理解,指的是一个团队在基本确认目标之后。从市场端、研发端、生产(技术)端、销售与服务端,能够提前开启相关的技术性工作,时时关注市场动态和讯息变化,当早期的代表性客户出现意动的时候,能够在其他人反应过来之前,用一套方案牵到客户的手,并且后续能够协同开发,升级迭代。在这样的布局情况下,同行想要插一脚进来也是一段时间之后了。如果涉及环节繁多的项目,可能在两三年内都没有同行能够追进来,那就是一种快了。
顺势而发的快,指的是当时机成熟,市场进入指数增长期间,在相关业务上注入爆发性的力量,在竞争对手反应过来之前攻城略地。这需要在前期布局的基础上,相对性的走在对手前面,才能抓到这个可以追加投资的窗口期。如果说同行间的水平差不多,想依靠放量的价格战来逼退对手,在没有背景的情况下,其实是凶多吉少的。你的对手指不准手里还有某些特权或资源,即便没有,大家一起在那里低价耗着,也是一种慢性死亡。
除此外,可能也有人觉得技术足够深就能够形成护城河来活下去,但技术的深浅终究是可以被时间追平的,如果不能保持住这种快,终究还是会陷入人头攒动之中。